原則篇
控制澱粉、熱量最重要
糖尿病患的飲食,重點是要注意每天的澱粉份數和熱量控制,然後再注意搭配多樣的食物種類,達到營養均衡,才是保健之道。
營養醫療」是糖尿病治療計畫中最重要的一環,不論病情的輕重、不管治療的方式,都應該以健康飲食,搭配適度的運動,來達到穩定血糖、控制病情的目標;飲食中的五穀根莖類、水果類、油脂類,對血糖與血脂肪的影響最為密切,而屬於配角的肉類、海鮮、青菜等,也有最佳的選擇與搭配,才能達到飲食均衡的目的。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衛教師李碧雲表示,其實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原則和健康人一樣,每天都要攝取六大類飲食(可參考下頁圖),即包括奶類、五穀根莖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類,並依個人的營養需求適度調整營養素的攝取;簡單來說,只要是新鮮食物經過適合的烹煮,基本上任何食物都可以吃的,唯一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飲食中總醣類的攝取量,因為總醣類的食物在消化分解之後會產生葡萄糖,直接影響血糖數值,因此,總醣類的攝取對糖尿病患的飲食控制來說,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原則1 控制總醣類食物份量
所謂的總醣類,是指含醣類食物,如五榖根莖類、水果類及奶類中醣類份量的總數,其中因為含有不同型式的醣,對血糖變化有不同的影響,因此被稱為醣類的升糖指數。
好比有些醣類食物嚐起來有甜味,像是許多甜度很高的水果、糖果⋯⋯等,可以輕易的辨別;但是有更多的醣類食物是沒有任何甜味的,例如澱粉、乳糖等,如果不多加注意,就可能會影響血糖的變化。
李碧雲說明,在了解總醣類食物之後,必須依據每個人的體重及活動量,計算出每天總熱量,再分配一天總醣類的需要份數,將其運用分配在正餐與點心當中,再參考食物份量代換(見【計算篇】),1份總醣類等於15公克的原則,並試著記錄下每天的飲食內容,不再只是狹隘的界定什麼食物可以吃?什麼食物不能吃的訊息,培養正確且健康的飲食觀念,讓每天的餐點豐富多樣化,並成為生活中的習慣,其實藉由飲食來協助血糖的控制,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也認為,糖尿病患者要均衡飲食,並依個人的狀況注意澱粉食物份數和熱量控制,說起來也跟正常人的飲食沒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糖尿病患者不需要因為罹病之後變得什麼都不敢吃,只要懂得計算熱量與份量代算,依然可以享受各種美味的食物。
原則2 注意烹調方式
糖尿病均衡飲食計畫中,必然包括蛋豆魚肉類、蔬菜類以及油脂類,這些種類的食物該如何搭配在每天的餐點中呢?蘇秀悅說,糖尿病患者除總醣類食物需要控制份量外,同時也要控制總熱量,因此,衛生署飲食指南中建議:
◎【蛋魚肉豆類】:
提供蛋白質、部分熱量、脂肪、維他命及礦物質,每天應吃4份,1份相當於魚、肉1兩,豆腐1塊(板豆腐100克),蛋1個。
◎【蔬菜類】:
提供充足的維他命、礦物質及膳食纖維,每天應吃3碟以上(1碟相當於蔬菜100克),其中至少要有1~2碟以上的深綠色及深黃紅色蔬菜。
◎【油脂類】:
提供熱量、脂肪及必需脂肪酸,每天用量為2~3湯匙(1湯匙15公克),且最好選擇植物油。
李碧雲建議,除了選用新鮮、低油、低飽和脂肪、低膽固醇、低反式脂肪酸、低鹽及高纖維質的食材之外,最好採用正確的烹調方式:
1.低油烹煮,並選擇低鹽或是天然的調味醬料,同時注意正確的烹調方式,避免營養素流失。
2.盡量採用清蒸、清燉、醃、水煮、涼拌、生吃、燜燒、清烤、燒、滷、川燙、泡、涮、燻等烹調方式,少用高油的炸、爆、煎、炒、乾煸、焗等方式。
3.少吃富含精緻糖類的食品,包括糖果、煉乳、蜂蜜、汽水、罐裝或盒裝的果汁、加糖蜜餞、蛋捲、中西式甜點心、加糖罐頭等,並避免喝酒。
蘇秀悅表示,即使是健康高纖、低升糖指數的食材,也會因不同的烹煮方式、烹煮時間,還有跟其他食物搭配的不同,而會造成 不同的血糖變化,因此需特別注意;另外,若是偶爾想吃點甜食或喝些飲料,可選擇用代糖、醣醇等製作的餅乾,取代一般餅乾,飲料則選擇代糖或無糖的茶或咖啡⋯⋯等。以健康高纖飲食來控制血糖,除了使血糖趨於平穩外,還期望可以獲得均衡營養,維持合理體重,達到健康促進的目標。
【病友心情分享】
case1
控制熱量,忘記糖尿病的存在
64歲的歐先生,目前處於半退休狀態,糖尿病史6年半,2002年2月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飯前血糖值為136mg/dL、飯後146mg/dL,糖化血色素則為6.8%左右,經醫師診斷,罹患輕微糖尿病,目前只需利用口服藥物控制血糖,再加上日常飲食中醣類食物的控制和持續的運動即可。
愛運動的歐先生表示,他判定自己會得到糖尿病的因素很多,可能包括之前因為工作關係,需要經常應酬、大魚大肉和愛喝酒,再加上工作壓力使胰島素分泌異常。當他得知必須一輩子與血糖抗戰的同時並不擔心,因為了解飲食對控制血糖的重要性,除了遵從醫囑按時吃藥之外,他開始學習如何記錄並計算飲食的內容,加上定期量測血糖值和藥物控制,6年下來,在醫師、衛教師和自己的努力之下,血糖值始終很穩定,並沒有惡化,這應該都是飲食控制的功效。
每天清晨6點用完早餐之後,利用走路1個小時來運動,最近因為腳底筋膜炎的關係,想以目前非常熱門的騎單車來取代,中餐和晚餐也都固定時間用餐;其實計算飲食熱量對歐先生來說並不難,且什麼食物都能吃,有時朋友邀喝下午茶、品嚐甜點,他也是淺嚐即止,因為意志力告訴他,沒有什麼食物不能吃,但嚐到甜頭就該停止。因此,糖尿病對歐先生來說並沒有在生活中造成太大的不方便,常常讓他忘記糖尿病存在。
case2
吃對食物,與糖尿病共處
喜愛攝影的黃先生,47歲,上班族,糖尿病史7年。黃先生回憶2001年剛搬家的那個夏天,經常在如廁後的馬桶上發現螞蟻,當時心中有點懷疑的想法,但因阿Q的心態,一直拖到冬天,才正視自己的健康並就醫檢查;在沒有任何不適症狀的情況下,飯前血糖值竟高達390mg/dL,在醫師強烈的建議下,開始了口服藥物的日子,同時也接受營養師的建議飲食控制。
黃先生說,當時他知道飲食對血糖值的影響很大,但對於食物的選擇卻是一知半解,營養師建議減少吃白米飯,他就改吃麵食,並捨棄甜分高的水果,改吃大番茄、芭樂,結果血糖值仍維持高點,一天還得吃8顆藥來控制;經過多方尋求資訊、不斷的參考糖尿病飲食書籍,黃先生發現原來自己都吃錯了,難怪血糖值居高不下,病情沒有好轉。
經過這些年來的研究和醫師、營養師的協助,從不懂得怎麼吃、怎麼挑食物,但現在不用工具,就知道份量正不正確、足不足夠?糖化血色素也從8%降到6.5%的標準值,就連藥量也減少了。
上班族的黃先生偶爾也得應酬,若他知道餐點的內容方便選擇且適合食用,就會欣然赴宴,但若是不知餐點內容或食物是否會影響血糖穩定,他就斷然拒絕。
熟練且正確的飲食控制,加上經常利用攝影來活動的黃先生,每天的運動量都相當足夠,去年開始還嘗試爬山,消耗更多的熱量,體重也因此減輕了不少,血糖值也都在控制之中,黃先生的親身經驗證明了只要遵從醫囑、懂得選擇食物、懂得吃,再搭配持續的運動,控制血糖也可以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