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利勁藥局,
人工膝關節,耐用20年 手術篇1

手術篇1

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成功率高達99以上,置換的人工膝關節可使用15至20年,對目前施行手術平均約6、70歲的患者來說,已經夠用了。

案例:
現年80高齡的莊老太太,不到60歲就因膝蓋疼痛而被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原本熱愛土風舞運動的她只好改做氣功,漸漸地,爬樓梯、走遠路都覺得疼痛吃力,經過復健之後,雖然疼痛稍緩,但隨著年紀漸長,關節炎症狀也日趨嚴重,即使每日都到復健科報到做物理治療,也按時吃止痛藥,也無法阻止疾病的惡化。

就這樣又過了10多年,醫師建議她置換人工膝關節,但因為害怕開刀而抗拒,每當醫師安排了手術日期,莊老太太總是臨陣脫逃。甚至換看好幾個醫師,每次總是期待醫師告訴她:「妳還不用動手術。」但每個醫師都跟她說:「妳最好要手術治療喔!」

因為行動不便,原本個性活潑的莊老太太開始足不出戶,直到膝蓋已經嚴重變形,醫師警告會加速另一腳膝蓋的惡化,甚至促使髖關節的退化,在一些已動過手術的朋友及家人的鼓勵下,她在78歲那年接受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終結了將近20年的惡夢。

現在,莊老太太終於可以再繼續跳最愛的土風舞,她常嘆:「如果早10幾年動這個手術,我的老年生活可以過得更快樂!」許多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跟莊老太太(右頁案例)一樣,害怕動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真的有那麼可怕嗎?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李炫昇指出,因為現代骨科醫學材料的精進及純熟的開刀技術,目前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成功率已經高達99以上,臨床上也可見百歲人瑞置換人工關節,而能在有生之年恢復正常行動。退化性關節炎雖非致命的疾病,但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患者不用終其一生活在疼痛之中。

李炫昇表示,人體膝關節就好比車子的避震器、煞車和轉向系統,如果發生病變,就會導致行動不便,無法應付日常生活起居。在所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中,需要動手術的其實不到一成,大部分還是採取復健及藥物等保守療法。

這時候,非動手術不可
但是如果有以下狀況,醫師就會建議非動手術不可了:
1.末期關節炎,關節嚴重變形。
2.嚴重疼痛,止痛藥也無效,連休息、睡眠都受到影響。
3.關節活動度受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
4.因使用止痛藥物而引起併發症,例如消化道出血,肝、腎功能異常。
5.使用替代療法、保守性治療超過6個月仍然無法改善。

不動手術的後果
如果已有上述狀況,仍不動手術,醫師提醒可能會有下列情形發生:
1.關節退化到嚴重程度時,就如同房子已傾斜,如果不做矯正,隨時都會垮。
2.這類病人膝蓋伸不直,也無法自彎,如果拖太久,錯過黃金治療期,即使動了手術也無法達到膝蓋原有的功能。
3.關節持續變形,造成無法矯正,或容易引起手術併發症或失敗。
4.關節孿縮。
5.肌肉萎縮。
6.喪失行動能力。
7.骨質嚴重流失,骨質疏鬆,容易造成骨折。
8.患者因長期臥床或坐輪椅,易引起併發症,例如深部靜脈炎、血栓、褥瘡等。
9.行動力差的患者,因血液循環不良,造成免疫力變差。
10.拖愈久,如年紀愈大才動手術,會有麻醉及心血管方面的風險。
11.患者會有長短腳,引起次發性脊椎側彎及髖關節受力不當。

置換人工膝關節主要是能消除膝關節疾病所引起的痠痛、矯正膝關節變形、增加膝關節活動度、改善及促進膝關節的功能。目前女性置換膝關節的比例較男性高出2~3倍。

許多患者會有一個疑問,如果雙腳都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是先單隻腳動刀?還是雙腳一起開刀?李炫昇表示,根據臨床上相當多的實證醫學報告證實,兩者的安全性是一樣的,患者不用憂心

膝關節手術照護須知
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在住院前必須接受問診及身體檢查,以及胸部X光、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心電圖等。

為了使手術順利進行及手術迅速恢復健康,醫師提醒手術前勿亂服成藥、應多喝水預防尿路感染、不抽菸及不喝酒、清潔身體預防感染、不要在患肢塗抹膏藥,並將指甲平剪。

李炫昇表示,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進行會依病人狀況施予全身或半身麻醉,並會在病人的手術部位包紮驅血以減少手術失血,主治醫師會在手術部位計畫切口,並且依照病人的變形程度逐步將韌帶與肌腱放鬆,再將已經磨損的軟骨切除,置換成人工關節。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之恢復期大約兩星期至一個月,手術後良好的照顧及復健對傷口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也有助於日後的活動力。

因此,醫師特別提醒患者及家人要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手術後在病房的照顧
1.每2小時由護士或家屬協助翻身一次。
2.患肢會有彈性繃帶包紮,防止傷口滲血及血塊阻塞。
3.傷口如有引流管通常放置2~3天,而於手術後第一天即可做簡易之復健運動。
4.觀察患肢末梢的皮膚顏色、溫度及疼痛情形。
5.手術後傷口保持清潔乾燥即可。

術後復健運動
患者在手術之後,因為傷口疼痛,常會畏懼移動腿部,但是術後復健運動有助於日後人工關節的活動,在可忍受程度之內,患者最好能克服障礙進行肢體復健運動。
1.物理治療師會教導病患如何訓練膝關節附近的肌肉,及使用助行器(柺杖)行走或上下樓梯,使病患盡早恢復日常生活的功能。
2.依醫師指示,利用機器做運動,使膝關節在出院前能彎曲至90度以上。
3.運動的過程中,出現肌肉痠痛是正常的現象,如有嚴重不舒服時通知醫護人員處理。
4.依病患的忍受程度逐漸增加運動的次數。

出院後注意事項
1.回家後,仍繼續做膝關節彎曲、伸展及肌肉運動。
2.若有傷口紅、腫、熱、痛,行動受阻,務必回診檢查。
3.手術後傷口外側會有麻木感,這是正常現象。
4.如拔牙、感冒或其他疾病時,須告訴醫師曾換人工膝關節,以便給抗生素,預防感染。
5.手術後,用柺杖或助行器可以正常行走,助行器約使用6~12週。
6.6個月後可游泳、打高爾夫及其他溫和性運動,但避免跳躍、蹲下、賽跑、籃球等運動。

哪些人不適合換關節?
李炫昇表示,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成功率高達99以上,雖然可能發生併發症如脫臼,但機率相當低,即使發生也能以手術方式或組織修補來改善此外,根據臨床研究發現,手術經驗愈豐富的醫院及醫師,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就愈低。置換的人工膝關節可使用15至20年,對目前施行手術平均約6、70歲的患者來說,已經夠用了。

但是此項手術仍有一些人是不適宜的,包括:
1.感染患者。
2.本身有神經肌肉系統疾病者,即使置換關節,仍無法自行控制關節。
3.神經肌肉迴路有病變,如中樞或周邊神經系統障礙的患者。
4.非常嚴重的骨質疏鬆患者,就如同蓋房子在沙灘上,容易垮掉。
5.臥床無法行走者。
6.局部如皮膚、軟組織病變者,會增加併發症機會。
7.嚴重之精神疾病患者。

關節鏡手術
少數的早期關節炎患者,如合併關節內游離骨、半月板破裂、軟骨缺損,尚不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會施以關節鏡手術。
手術原理是利用關節鏡,以微創處理早期退化性關節炎的相關病灶。
手術方法是在適當的麻醉下,以關節鏡配合微創之工具,例如組織刮除儀、組織氣化儀、組織燒灼以及修補工具執行。

但是根據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報導,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來說,使用關節鏡清洗關節1~2年,並無法使關節炎減輕實證醫學報告則指出,針對關節內有病灶,例如痛風石及其他結石,或有半月板破裂者,以關節鏡治療則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