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 3
近來腦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控制引發中風的危險因子更形重要,除了定期的血管健檢之外、體重和飲食的控制、規律的生活作息和運動,其實預防中風並不難。
在認識中風的類別、成因和對生活、生命所造成的威脅,以及破除坊間對於中風的迷思之後,如何從生活中控制引發中風的危險因子顯得更加重要;因此,必須了解引發中風的危險因子有哪些?才能落實在生活中,做到風險健康管理。
中風危險因子有兩種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神經內科主任蔡士智表示,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通常可以分為可改變的因子以及不可改變的因子兩種:
一、可改變因子
高血壓:某些腦血栓型的中風,就是高血壓所引起。根據統計,大約有40%的腦中風是因高血壓所引起的,因為過高的血壓會引起腦血管破裂及動脈粥狀硬化,而大動脈粥狀硬化也會使血管變得狹窄、堵塞小動脈,增加中風的危險性為無高血壓者的3~4倍之多。
糖尿病:糖尿病也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而加速腦血栓產生,若糖尿病患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況,也會加速動脈硬化,令血管壁增厚阻塞血流,造成神經細胞缺氧甚至壞死,增加中風的機率,因此,血糖的控制相當重要。
高血脂:所謂高血脂大都是指膽固醇或中性脂肪過高,會加速動脈壁上血栓的產生,因此,要降低低密度膽固醇,並提高高密度膽固醇,才能減低中風的危險性。
抽菸:抽菸最可能引起缺血性中風,因血液凝結會促使血循環不佳,而導致腦部缺氧,另外,抽菸還會加速動脈硬化,增加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機率,導致腦中風。
心臟疾病:心肌梗塞、心衰竭、風濕性心臟病、裝有人工瓣膜以及心律不整的病患,中風機率都比一般人高得多;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相對危險性,更是一般人的5倍,因此,定期檢查心臟的健康、從生活、飲食⋯⋯等保健心臟,皆可預防中風。
此外,經過檢查發現有頸動脈狹窄的人、曾經發生小中風的人,都是容易引發中風的高危險群,更是要特別注意。
二、不可改變因子
家族史:家族中有中風史的人要特別注意,其罹患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來得高。
遺傳疾病:某些遺傳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同胱胺酸血症⋯⋯等,也會增加中風的機率。
年齡:超過55歲,每增加10歲中風發生率倍增,因此,中風患者大多還是以老人家居多。
性別:台北榮總腦中風加護室主任翁文章表示,在50歲之前,男、女性的中風比率是1.2比1;而55歲之後,隨著女性停經後更年期來臨,女性的中風機率則與男性相當。
如何控制危險因子?
了解容易引發中風的危險因子有哪些之後,該如何從生活中控制這些危險因子,進而預防中風的發生呢?除了定期檢驗心腦血管的健康之外,還可從控制飲食內容、避免過度肥胖,以及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各方面來著手。
一、定期健康檢查
蔡士智表示,由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心臟疾病都容易引發中風;因此,腦中風的高危險群可以定期透過血管健康檢查,揪出妨礙心腦血管的危害因子,進而預防中風的發生。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則指出,近幾年來腦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可以做些基礎的心血管檢查,以了解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狀況。檢查項目包括腰圍、體重及血壓的變化,還有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高敏度C反應蛋白、同半胱胺酸、脂蛋白、纖維蛋白原等的檢驗,皆可進一步得知心臟、血管的健康程度。
不可變因子中,中風機率會隨著年齡而增加,因此,40歲以上的中風高危險群,則最好做進階級的健康檢查,可利用透視血管影像,了解細胞健康狀態。檢查項目包括運用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腦血管磁振造影MRI,以及功能醫學檢查(保健基因分析、氧化壓力分析、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等,提早了解心腦血管狀況及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而預防中風。
二、控制飲食內容
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引發中風的可改變因子中,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的發生與飲食息息相關,且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飲食攝取與中風盛行率關係密切,尤其是影響血壓、血脂肪的營養素與抗氧化營養素⋯⋯等,因此,該怎麼吃才能預防三高並讓三高正常化,便是預防中風飲食原則的重點。
DASH飲食法:血壓高於標準值120/80 mm/Hg,就會影響健康,而血脂和血糖的異常,也對健康不利,必須加以控制。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心肺及血液研究中心院所研發的「DASH飲食法」,雖是抑制高血壓的飲食法,但也適用於避免中風的飲食原則。
「DASH飲食法」的重點包括增加全穀類製品、以白肉如魚類、家禽類取代紅肉,1天至少1∼2杯牛奶(1杯240c.c.),1天2∼3次,每次約10顆堅果類代替烹調油脂、每日大量攝取蔬果,從中獲得足夠的鉀、鎂、鈣等微量元素,能有效降低血壓,維護心血管健康。
地中海飲食法:以蔬果、魚類、橄欖油、穀物及紅酒等食材為主,這種飲食結構對健康相當有益,因為這些元素不但符合「高纖、高維他命、低脂」的健康概念,亦可降低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其中橄欖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且有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足夠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壞的膽固醇(LDL),並維持好的膽固醇(HDL),可預防血管疾病,而魚肉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則可避免血管硬化,對動脈硬化疾病也有幫助,同時可控制中風危險因子。
天然原味飲食法:李婉萍建議,食材以保留食物原味最為理想,但必須選擇新鮮食材,利用簡單烹調方式,即可吃出健康新鮮的原味;另外,像番茄醬、醬油、烏醋調味料以及加工食品,如泡麵、香腸、火腿和麵筋等,皆含大量鹽分,應減少攝取,避免吃進過多鹽分。
可利用白醋、果汁醋調味,或熬煮蔬菜如紅蘿蔔、菇類、洋蔥、昆布和柴魚等,或以辣椒入菜,不但可吃出食物原味,同時減少鹽分攝入,天然又健康;另外,太鹹或太甜的食物會增加腎臟及心血管負擔,使中風機率大增,則應避免。
三、維持健康生活型態
生活態度的健康與否,也會影響中風危險因子的發生,像是少運動、過胖、抽菸、情緒不佳,甚至有宵夜習慣等等,都會誘發危險因子,增加中風的機率,因此,良好的生活型態,絕對是預防中風的不二法門。
規律運動:蔡忠文表示,規律的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進而降低心腦血管疾病,而對於已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或中風高危險群,則建議由醫師評估個人運動時的心肺負荷量,選擇適合的運動。
蔡士智則說,不論年紀,當體重超出理想範圍,血壓、血脂肪和血糖就易發生異常,並造成動脈硬化,增加中風機率,因此,體重控制對預防中風來說相當重要,建議可利用運動來控制體重;無規律運動習慣者,可從走路開始進行,不論散步或快走,都是滿不錯的運動,但最好是持續規律性的運動,才可達到運動效果。
戒菸:據《美國心臟學會期刊》指出,抽菸導致男女中風比例為14.2%、3.1%,同時發現吸菸時間愈長、菸癮愈重,中風危險性愈高。而蔡忠文指出,抽菸者的動脈硬化異常是無抽菸者的4倍,因香菸中的尼古丁具血管收縮作用,會導致血壓上升,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增加紅血球數目而形成血栓;若本身有血管硬化,再加上尼古丁的作用,常會造成心律不整而導致中風,因此,戒菸是預防中風最好的方式。
情緒管理:竹科電子新貴或是工作超時的上班族,因生活、工作壓力太大而過勞死的案例,時有所聞,且根據最新研究發現,即使是短暫的情緒壓力,也會使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同時增加血液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由於同半胱胺酸是導致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因此,控制情緒、生活規律,加上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皆有助預防中風。
禁吃宵夜:李婉萍指出,高血脂是導致中風的危險因子,而若宵夜內容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容易使體內血脂突然升高,人體的血液在夜間若經常保持高脂肪含量,夜間進食太多或頻繁、屢次進食,將導致肝臟合成的血膽固醇增多,且刺激肝臟製造更多低密度脂蛋白,而當運載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動脈壁,就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誘因,引發中風,千萬不可不慎。